文言文的阅读题及答案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的阅读题及答案 1
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虽然,各保其素,非托默于语,足崖壑而志城阙也。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故裒可喜慕者类于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简放,不喜拜揖。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间,仿古作《六.经.》,又为《中说》以拟《论语》。不为诸儒称道,故书不显,惟《中说》独传。通知绩诞纵,不婴以家事,乡族庆吊冠昏,不与也。与李播、吕才善。
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仲长子光者,亦隐者也,无妻子,结庐北渚,凡三十年,非其力不食。绩爱其真,徙与相近。子光喑,未尝交语,与对酌酒欢甚。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度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乘牛经酒肆,留或数日。
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以疾罢。复调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求为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绩固请曰:“有深意。”竟除之。革死,妻送酒不绝,岁余,又死。绩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弃官去。自是太乐丞为清职。追述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李淳风曰:“君,酒家南、董也。”所居东南有盘石,立杜康祠祭之,尊为师,以革配。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著《五斗先生传》。刺史崔喜悦之,请相见,答曰:“奈何坐召严君平邪?”卒不诣。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绩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之松岁时赠以酒脯。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豫知终日,命薄葬,自志其墓。
绩之仕,以醉失职,乡人靳之,托无心子以见趣曰:“无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无喜色。越国法曰:‘秽行者不齿。’俄而无心子以秽行闻,王黜之,无愠色。退而适茫荡之野,过动之邑而见机士,机士抚髀曰:‘嘻!子贤者而以罪废邪?’无心子不应。机士曰:‘愿见教。’曰:‘子闻蜚廉氏马乎?一者朱鬣白毳,龙骼凤億,骤驰如舞,终日不释辔而以热死;一者重头昂尾,驼颈貉膝,踶啮善蹶,弃诸野,终年而肥。夫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其自处如此。
节选自(《新唐书·隐逸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B.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C.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D.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5.下列对文中有关分析不正确—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到唐代,真正的隐士并不多,即使有少数的隐士能够保持本性,但更多的隐士也只将“隐居”作为入仕的捷径。
B.王绩个性狂放,自由散慢,不拘常礼,不忙于家务,同乡同族人有什么婚庆、加冠吊丧之事,他一概不参加。
C.王绩博学洽闻,遍览群籍,作过秘书省的正字,特好饮酒,并因此丢官,同乡也因此编了一个故事来奚落他。
D.王绩性喜饮酒,且酒量不小,别人邀请他去喝酒,对方无论地位高低他都去。但如果高官以他事相求,他往往倨傲不理。
6.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5分)
(2)夫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5分)
参考答案:
4.D(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5.C(“遍览群籍”错,原文为“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
6.(1)但(那些)追逐利益、借隐居来标榜自己、用这种方法来骗取俸禄和官位的.人,不在少数(或“走在大路上摩肩接踵”)。(重点词语:放、假、诡,各1分。大意2分。)(2)凤鸟不憎恨住在山上,蛟龙不以蟠踞泥中为耻,君子不会苟且于高尚的操守而(甘于)遭受祸患,不会回避污行来修养自己的品行。(重点词语:羞、蟠、罹,各1分。大意2分。)
文言文的阅读题及答案 2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11.(1)得到,获得 (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 13.(4分)C
文言文的阅读题及答案 3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砂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耍①阿谀,使一日
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
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噪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倍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選耍: 柔弱,惧怕。 ②谠言: 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的一项是
A. 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 劝:勉励
B.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 暴然:突然
C. 《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是:正确
D. 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 诚:果真
11. 下列句子中,全是作者主张君主用来促使臣子进谏的办法的一组是
①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 ②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
③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④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⑤此无他,墨刑之废耳 ⑥增其所有,有其所无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阅读答案及译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年-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B. 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生动而形象地表明了臣子进谏的危险所在和刑罚、赏赐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
C.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幵论述。
D. 文章从君王的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应当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13.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3分)
⑵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3分)
⑶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4分)
参考答案::
10.C(是:这样)
11.B(③是作者打比方;④说的是畏罪的人最终也进谏的原因;⑤说的是三代之后废除了对不进谏者的刑罚的事实。)
12.A(根据第二段最后三句的内容,此项说法太绝对。有“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还是会进谏的。)
13.⑴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和怯懦的差别吗?关键在于用形势去驱使他们罢了。(然则、要、大意正确各一分)
⑵大臣们闭口不言也就应当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宜乎臣之噤口卷舌”主谓倒装,变为正常的语序一分;噤、大意正确各一分)
⑶如果增加现在已经有的赏赐,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刑罚,那么,奉承的人就会正直,谄媚的人就会忠诚,更何况那些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苟、有其所无、谀、大意正确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