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精选8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 篇1
巴黎,深秋季节。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独自一人走进蒙马特公墓,沿着铺满枯黄落叶的小路,一直来到这片墓地的一个偏僻的角落。这里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设计精巧、风格别致的各式墓冢相比,这座墓的外观显得简朴而又单调。不过引人瞩目的是,在它的右侧上方镶嵌着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盒子,里面放着一束人工制作的茶花。墓的两侧刻着相同的一句碑文:“阿尔丰西娜。普莱西(1824.1.19―1847.2.3)安眠于此。深切怀念你”。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中国,如今知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个名字的人也许为数并不太多,但是读过《茶花女》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这个故事的却大有人在。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文学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个动人的、催人泪下的茶花女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创作出来的。
我在这座墓前徘徊良久,浮想联翩,我想起了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一生命运,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以及他的那部不朽的作品:《茶花女》。
这书我自己也买了,看了好几遍,因为我不会对书做什么评论,才疏学浅的原因,所以只好转帖别人的一些评论的。至少我为这本书感动也悲哀。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但人们可以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然而她却始终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幸福。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身微贱,这位诺曼底姑娘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农民,她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农村巫师。也许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她的父亲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在家里终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去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到瑞士去谋生。而这时,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尚不满十岁,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让她到农庄里去干活了。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知道阿尔丰西娜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到巴黎。有人说是她母亲的一位亲戚帮助她离开诺曼底的,也有人说是她的父亲把她卖给了一帮波希米亚人,而这帮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又把她带到了巴黎。不管怎么说,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开始了一种新的、却依然是不幸的生活。
她起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日子。然而,聪明的阿尔丰西娜很快地发现,她虽然一贫如洗,却拥有一笔非常可观的、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她的美貌。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场,并立即成为那些公子哥儿、阔老阔少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她结识了不少男友,也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后来又同一位非常阔绰的时髦青年同居了一个时期。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还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虽然这位花花公子当时的地位尚未如此显赫,但他已经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正是靠着他以及像他这样一类人物的“提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大踏步地跨进了巴黎的上流社会,并很快地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那些王公贵族、百万富翁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争先恐后地为她一掷千金,提供豪华住所,购买各色珠宝,并满足她的一切欲望。而她则来者不拒,巧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身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她不仅彻底摆脱了穷困,而且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她改换了名字,昔日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变成了如今的玛丽。杜普莱西。
玛丽。杜普莱西无疑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她不仅具有艳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而且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触过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对应机敏,从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场上的其他女性相比,玛丽。杜普莱西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
她在同客人们谈古论今,点评某些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表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这样一个出身贫寒、从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风尘女子,何以会具有如此端庄凝重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教养?这个答案直到玛丽去世以后才为人们所发现。人们在清理她的财产时看到她的书房里摆满了诸如拉伯雷、莫里哀、卢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马、拉马丁、缪塞以及塞万提斯、拜伦、司各特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见玛丽。
杜普莱西是一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命运为她提供某种机遇的话,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个颇有出息,颇有成就的新女性的。这也多少能够说明为什么当时法国的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仰慕她,并千方百计地设法同她交往,这些人在玛丽死后还写下了许多纪念的文章,其中充满了对她的赞美和怀念。可见,在玛丽。杜普莱西身上的确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那些仅仅脸蛋漂亮的姑娘难以具备的。
但是玛丽。杜普莱西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她有过许多情人,其中有两个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俄国老人德。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交官,曾经做过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据说他之所以喜欢玛丽是因为后者很像他的一个去世不久的女儿,他是以父亲待女儿的深情去爱玛丽。杜普莱西的。
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位伯爵是一位情场老手,他“爱”玛丽当然是为了她美貌。玛丽在巴黎豪华住宅区玛德莱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这位老外交官为她购置的,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玛丽过着贵妇人一般的奢华生活,她每天的大笔大笔的开销也大都是由这位老人支付的。另一个是一位年轻人,也是一位贵族,名叫德。贝雷戈伯爵,他也许是玛丽。杜普莱西生前最后一位关系密切的男友。他不仅成为玛丽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为妻。
一八四六年年初,他们两人一起前往伦敦,在那里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的婚礼却迟迟没有举行。这可能是因为玛丽。杜普莱西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由于玛丽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里,像玛丽这种出身卑微的“女人”是不可能跨进贵族的家门,成为这类高贵门第中的家庭成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不久,关系便逐渐疏远了,但仍然保持往来。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他们的婚约似乎也没有解除。
由于童年时代艰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后纵情声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玛丽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结核,经常发烧、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玛丽当时的经济条件,如果她对自己能够稍加节制,安心调养,她的健康也许会很快地恢复,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适当的控制。但是她却没有这样做,也许她认为来日无多,应该抓紧时间寻欢作乐,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男人,对待人生;也许她想尽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种手段损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们在她的微笑中,常常会发现一丝忧郁的阴影,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
总之,她的健康迅速恶化,终于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她死后,贝雷戈伯爵在蒙马特公墓里为她买下一块地皮,她身后的葬事既简单又冷冷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贝雷戈伯爵和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两人操办的。一代佳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我们还是使用她的真实姓名吧――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关于她的不幸和堕落的原因,留待社会学家们分析探讨去吧。这里我想说的是,类似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样身世的女性,在古今中外的民间野史上是不乏其人的。
在中国,人们往往会用“红颜薄命”这四个字来概括她们的命运,而一提起她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洒下一掬同情之泪或感慨叹息一番。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们的姓名连同她们的花容月貌以及她们的悲惨身世都早已湮没在那些荒丘野蔓、黄土残碑之间了。谁还会再记起她们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那许许多多沉殁在历史尘埃中的同命运人相比,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毕竟又是一位幸运者。
关于她的故事被演绎成小说,话剧和歌剧,她的一切都同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茶花女”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她同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过一段感情纠葛,这位作家便是亚历山大。仲马,而中国的读者更习惯于把他称作“小仲马”。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 篇2
第一次阅读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我深深地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禁不住潸然泪下,《茶花女》究竟在哪些方面震撼着人的心灵呢?
作品塑造了一个高尚无比、性格独特而又忠于爱情的妓女形象。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闪耀着永久的艺术光辉。玛格丽特虽为妓女,但在她身上没有妓女的污浊,在她灵魂中没有妓女的邪念和贪欲,有的只是人性的光华与圣洁之美。玛格丽特具有倾倒整个巴黎的姣美姿容。“无论如何挑剔,其身段线条也都无可指摘”,“一张端正的小嘴,柔唇微启,露出一口乳白色的贝齿;面色柔嫩,如同未经人手触摸过的蜜桃上的绒衣”……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真心、纯洁而热烈的。为了能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她愿意放弃自己原来那种虚华的生活,到远离巴黎的地方去,典当了自己心爱的马车、首饰甚至全部财产。当她听了阿尔芒父亲的劝说之后,为了阿尔芒家人的幸福安宁,她设法支开阿尔芒,让他回到父亲和妹妹身边,甘愿独尝割爱之苦,甘愿忍受阿尔芒对她的报复,直至孑然凄然地在病痛和相思之中孤寂地死去……玛格丽特是一个被扭曲、受压抑的贵族社会的牺牲品。她红极一时,是贵族阶级的玩物,她受贵族阶级的腐蚀而堕落,最终又被贵族阶级遗弃。她一生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但因为自己是妓女而无法与爱人结合。她在体质上本是一个弱小者,饱受病痛的折磨。在精神上,她更悲惨。她的遭遇和命运让人深切同情。看到她临死时对爱情的无力呼唤,禁不住凄然泪下。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好的悲剧形象,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颤!
作品的结构形式新颖独到而颇具吸引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座迷宫,玛格丽特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都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作品中的“我”就像导游,带领读者进入迷宫,在揭开玛格丽特的神秘面纱之后,又走出迷宫。为了制造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效果,作者设计了许多悬念。比如,小说一开场就写到“我在拉菲特街看到了一张拍卖家具和诸多珍玩的黄色巨幅广告”,正是这张广告激起了“我”要去一饱眼福的兴趣,花100法郎买到了一本《杩依·莱斯科》的书,由这本书引出阿尔芒,由阿尔芒而道出他与玛格丽特曲折而悲凉的爱情故事……一个悬念连着一个悬念,“我”始终牵扯着读者的思维和注意力,因而读者也始终关注着玛格丽特的爱情和命运。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故事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对叙述的人称和角度作了巧妙的处理。作品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基本的叙述角度。对于“我”未能也无法亲历的事件,作者以当事人讲故事或以当事人日记的形式来弥补。比如小说的主体内容——阿尔芒和玛格丽特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就是通过阿尔芒之口讲述的,玛格丽特对于阿尔芒反常的举动是通过她本人的日记来揭示其内心隐秘的。书中所述,读者读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作品调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玛格丽特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为了刻画其独特的性格,表现其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作风,作者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
1.多棱对照和映衬。作者将玛格丽特置于众多人物的中心,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周围的每一个人物都与玛格丽特形成对照或映衬,成为反射玛格丽特思想性格的镜子。比如从普露丹丝的唯利是图和刻薄无情,可以看出玛格丽特对于爱情的忠贞无私,可以看出玛格丽特的圣洁高尚;从阿尔芒父亲的保守自私,可以看出玛格丽特的忠厚善良和自我牺牲……正是在由众多人物组成的多棱镜的映照之下,玛格丽特那晶莹剔透的灵魂才得以光辉闪耀、惊世骇俗!
2.着力渲染主要人物独特的举止、嗜好以及生活习惯。玛格丽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为了表现其个性特征,作者着力描写了她的一些嗜好和习惯。“她总是独自乘车来到香榭丽会大街,尽量不招人注意。她冬天裹着一条开司米长披肩,夏天穿着十分简朴的长裙。”“对戏剧的首场演出,玛格丽特每场必到。她每天晚上都在剧场或舞场里度过……在这种场合,她总是随身带着三件东西:一副望远镜,一袋蜜饯和一束茶花。”“在一个月当中,玛格丽特所带的茶花有二十五天是白色的,而另外的五天则是红色的。”她喜欢吃冰糖葡萄。她有肺病。她第一次见到阿尔芒,纵声大笑。她喜欢用书信与情人约会。她要情人绝对服从她的“命令”。这些描写,有力地丰富了玛格丽特作为“这一个”的特色。
3.通过书信日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与阿尔芒第一次见面,阿尔芒给“我”看了玛格丽特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牵引出了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瓜葛,同时也表现了玛格丽特对于爱情的忠诚与执著。特别是小说的末尾部分,照录了玛格丽特在与阿尔芒分手之后写的日记。这些日记,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玛格丽特对于阿尔芒的一片痴情和不尽相思,玛格丽特高尚无私的爱情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倾诉。“我还想到,也许我还不会死,也许您还要回来,也许我将再一次看到春天,也许您仍旧在爱着我,也许我们将会重新开始去年的那种生活……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非常爱您,阿尔芒!”“唉!来吧,您来吧,阿尔芒!我难受极了。天啊,我要死了……每次有人开门,她的眼睛就闪烁一次光芒,总以为是您进来,当她弄清来的不是您时,脸上流露出痛苦的情形,渗出一层层冷汗,两颊也涨得血红。”……读到这些文字,读者怎么不感动得流泪,怎能不为玛格丽特的早逝而悲鸣?
4.心理描写独具特色。阿尔芒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主人公。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小说对于阿尔芒的心理描写是很有特色的。第一,坦率、真诚,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就像一首感人的抒情诗。从小说对于阿尔芒的描写可以看出,阿尔芒对于自己倾羡的情人玛格丽特爱则爱、妒则妒、恨则恨、悔则悔、疚则疚,坦坦荡荡,诚诚恳恳,实实在在,感情真挚自然而又热烈,没有丝毫的做作掩饰和夸张。因此,读者读来也就能与之同爱同妒同恨同悔同疚!第二,真实地表露了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和感情冲突。小说写到热恋之中玛格丽特避开阿尔芒接待G伯爵,阿尔芒因此而醋劲大发,陷入极度的愤恨、痛苦和绝望境地。对此时阿尔芒内心的矛盾和苦恼,作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阿尔芒那爱恨。交加、欲专不能、欲罢不甘、自尊自省的心灵变化轨迹。第三,心理活动与故事内容浑然相溶、密不可分,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触发机制。比如,阿尔芒和玛格丽特在布吉瓦尔欢度蜜月,双双坠入爱河、难舍难分之时,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去。阿尔芒不明真相,从此对玛格丽特怀恨在心,并因恨心而生报复之念,有报复之举;因阿尔芒的报复加重了玛格丽特的病情,加快了她的死亡;也因恨心而生对玛格丽特的叛心,而生对父亲和妹妹的好心。就是这样,情节随心理变化而发展,心理随情节发展而变化,寓心理活动于情节叙述之中,在心理描写的同时隐寓情节因素。
作品的语言婉丽含蓄,贴切形象,富于表现力。比如,作品为了表现玛格丽特的高贵脱俗,这样写道:“她在放荡中还保持着一些纯真,她举止端庄,体态婀娜,玫瑰色的鼻孔微微张翕着,一双大眼画着淡兰色的眼圈,衬托出一种质朴的热情。这种热情能在她们这一类的女人周围散发着一股逗人情欲的香味。就像一些东方的香水瓶那样,不管盖得如何严密,里面的甜丝丝的香味仍会溢泄飘逸出来。”这种描写本身就有一种清新丽雅之美,读来让人赏心悦目,韵味无穷。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和概括力。语言是心灵的反映,是思想的外壳。高明的作家往往借助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的描写以刻画人物性格,使其形象鲜明,血肉丰满。小仲马就是这样一位语言大师。在《茶花女》中,阿尔芒的语言率真热烈而富于激情。普露丹丝的语言刻薄、世故而切合实际。玛格丽特的语言则时而俏皮,时而机智,时而含蓄,时而奔放,时而饱含深情,时而锋芒毕露,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兴衰荣辱和独特个性显露无遗。
《茶花女》是世界文学领域中的一枝奇葩,其艺术魅力将永放异彩!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 篇3
考完后的子陡然轻松了,再把小仲马的《茶花女》读了一遍。
这部法文学史第一个把女搬舞台的作品凝聚着小仲马深切的与痛,结合小仲马的经历,不难体会到小仲马对沦落风尘的巴黎名高贵而善良的灵魂给予的无限同与伤痛。
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一见钟,他在回忆这次奇遇时曾经这样描写这位美人的`容貌:“……她的个子高高的,材苗条,乌黑的发,面白里透红。她的生得小巧玲珑,一双细长的、像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顾盼自如,生出无限风。她的唇像鲜红的樱桃,再加一洁白的牙齿,使人联想起一尊雕像。”他当时便被这位美艳绝伦的女人住了,不知不觉间感到自己似乎堕入了网。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贫寒,流落巴黎,被逼为,虽入娼门,也没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但她却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不仅美貌端庄而且体态轻盈大方。她尊重与小仲马的趋势,但为了维持生计,确切地说是为了富足的经济来源,豪华奢侈的服饰装扮,她不得不同豪门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难以忍受一之下就写了绝信出旅行。回后,高贵美丽的心人已不在人世,死时只有两个人送葬,孤寂凄凉。小仲马百感集,万分悔恨。将自己关闭一年之后,饱含无限伤痛的《茶花女》问世。
《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便是这位名的写照。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凭借美貌开始卖笑生涯。正如邓丽君的《叹十声》中所唱道的“烟花女子叹罢了第一声,思想起奴终靠呀靠何人,爹娘生下了就没有照管,为只为家贫寒才卖了小奴……”;如《三言二》中的名严蕊的《卜算子》一滴一滴泪写下的:“不是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如杜十娘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值得托付终的如意郎君,终究还是萍姻缘如一梦,坠江怒沉百宝箱……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总是被人看不起为人所唾弃的,因为她们被人玩弄,她们逢场作戏,游戏人游戏人生,期待着至自己的那个人的到来又害怕一切虚幻,亦或是无法放弃那种物质比较简单的来源的生活。她无法维持在她看来也许是灿烂的、挥霍无度、富裕的、令人目眩的生活。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没有真何来两相悦的美妙,有了真感也未必能有一个安逸平稳的栖港湾。琵琶女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李香君的“点点泪染桃花”、霍小玉痛诉李益的薄寡义等无不诉说着这她们的凄凄惨惨戚戚。
玛格丽特纵然沦落风尘,但她的灵魂是高洁的,对的追求也是执着的,对她追求得痴心发狂的两个人有富有瓦尔维勒与税务局局长杜瓦的儿子阿芒,他们都真诚地着玛格丽特。阿芒对她的关切与呵护让她感动,她对他动了真,她送给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他们的感历尽折开始对新的生活充满憧憬与期待,玛格丽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他对阿芒倾诉道:“你对我健康的关心,你在我生病的时候一次次的秘密访问,你的直爽与豪迈,一切都使我看出你是我在烦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我梦想着乡村,梦想着纯洁,我就回想起了我的儿童时代。”他们想着乡村纯洁质朴的生活,想离开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环境,阿芒的父亲找到了玛格丽特,要她与阿芒永远断绝关系,并且能对此保密。就这样,为了杜瓦女儿婚姻的幸福,玛格丽特在世界的一个唯一希望一个唯一的梦想,但,为了她——杜瓦的女儿所谓有终幸福,她用两手把自己的心捣碎而死了。为了全别人,遵守信诺,玛格丽特过着外表无比光鲜内心却无限凄凉的子。人的一生所有的选择都是在,而一个女人所下的最注便是婚姻,是要把自己的青与精力与未来都进去的博,正当她看到一线希望时却无奈她放弃了自己婚姻,还不断受到阿芒的指责与报复,一个女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心在流在煎熬。但为了遵守信诺为了别人,她只有将眼泪往肚里咽。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力,所谓他就放弃他,但在内心又放弃得了么?在她选择之时也就失去了许多,这种心灵的煎熬与空前的孤寂使玛格丽特再次陷病痛之中。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是在生命之舟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功,他们像中了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苍其名,必先夺其,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阿芒的痴与关切让玛格丽特她感动,接着又让阿芒来想方设法地来报复她,羞辱她,在众人面前大骂她没有良心,是没有良心的娼,把作为商品出卖,甚至将一叠钞票扔在她愤极而离去。使玛格丽特精力瘁,失魂落魄,精神受了莫大的刺,从此一病不起。一个女人心中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她不犯愁呢?
终于在弥留之际,阿芒来到了她的病榻之前,原来杜瓦良心发现,写信将一切真相告诉了自己的儿子阿芒。玛格丽特每天将信读了又读,唯一期盼就是在临死之前能与心人见一面。弥留之时,玛格丽特嘱咐他另择佳人。她的遗书与记动人心魄,读起来声声哀怨,字字泪,回肠,酣畅淋漓,致使整篇小说在感奔放的高中结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彻尾的娼”。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全他人。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 篇4
世间处处有真情,为何只用有色待; 我本都是善良人,万般无奈入红尘; 青楼之中有真人,只是内心多愁伤,最纯洁的爱。 “失足妇女”这个名词在古往今来都那么地让人生厌让人瞧不起,有多少人因为生活的逼迫而踏入红尘,一发不可收拾,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走出这个红尘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用真心去同情去怜悯这些可怜的人呢?有人说“失足妇女本无情,谁有钱跟谁”可是又有谁真正地想过她们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悲哀,有人会说事实就是如此,这些女人都一些不要脸的女人,可是她们就真的如同人们所说所想吗?难道她们走到这一位也是心甘情愿的吗?或许有这样的吧!但不能因为这些而掳杀了所有的人呀!而《茶花女》这部小说不就正是像我们说明了这些吗?他告诉了我们:失足妇女也是有情有意的,失足妇女也是人更是个女人,也会被情爱所困惑,更是告诉我们失足妇女不是无情之人。 《茶花女》讲的是一名名妓玛格丽特与一位年轻人阿尔芒之间的纯洁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失足妇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尔芒父亲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再一次把玛格丽特推入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事后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终因心力交瘁,饮恨黄泉,最终也让阿尔芒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 阿尔芒本身就是一个未曾经历过太多世面的年轻男孩,他有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爱,但他泯灭不了男人的那份嫉妒与霸占之心,他也不能够因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一切,他如果放弃或离开自己的父亲将一无所有,他不能如此也不会如此。他爱她,但他不能够摆脱世俗的一切不能够真正地享受体验爱情,他更从心里上没有完全地相信与摆脱玛格丽特的身份与曾经的职业。
有人或许说他是造成玛格丽特悲剧的的人,可是难道他不是一个受伤更深的人吗?玛格丽特虽死,而他却在无限的痛苦之中苦熬,这难道是一个想拥有爱情的年轻人应该得到的吗? 也许有人会恨阿尔芒的父亲是他的虚伪、自私把玛格丽特再次推入灾难之中,是他间接地把这个可怜的女人害死的,可是亲为一个父亲的他,为了自己女儿和独生子的幸福他不得不这么做,不得不去求这个可怜的女人,难道这有错吗?他是一个父亲,也是对玛格丽特充满了父爱的,虽然她是个失足妇女,但他对她也是用心对待的,难道这样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吗?从这一点上也更看出了玛格丽特这个女孩的善良、纯真和对爱情的牺牲精神,他可以完全地不理会阿尔芒父亲的话和阿尔芒过着逍遥自在快乐的生活,但她没有,她知道理解这位父亲的辛酸,更不想因为自己而毁了一个无辜女孩的幸福生活。她是最纯洁善良的女孩。 玛格丽特在年纪轻轻就死了,人们会替她惋惜,替她难过,可是这也是她逃脱痛苦生活的好办法呀!“我们像野兽似的到处被人提防着,贱民般地被人蔑视;包围我们的都是些贪得无厌、好占便宜的人。”她明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对放荡的生活要有所节制,可是她没有,如果她对放荡的生活有所节制,就会失去麻痹的效用,自己就更感到无限的空虚,反而会让她死得更早“我们这些人,一旦不能满足情人的虚荣,不能供他们寻欢作乐,就会被远远地丢到一边,我们就只好忍受苦难、度日如年,最后悲惨地死去。我太知道了,哼!我在床上躺了两个月,第三个星期之后谁都不来看我了。”是呀!她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悲悯,她们生活在虚荣之中,也正是因为这些虚荣而把她们带入坟墓之中。 失足妇女也是人,她们渴望爱情,渴望被人爱,可同时她们不会相信也不敢相信爱情。“别人对她们讲爱情,她们早已听腻了,怀疑爱情的可靠性;别人耍的手段她们也熟悉的很,即使有过爱情也都当作商品出卖了。”玛格丽特虽死得早,但她也是幸福的,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体会到了自己一直所期望而又不敢得到的爱情,她知道自己的爱情力量是如此的微弱,但她不后悔,最起码爱过,她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她,只要自己拥有过体验过就足够了。
她的死不难说是可悲与可怜的,虽然逍遥风光地过了自己有限的时光,她一生之中拥有过多少男人,又被多少男人拥有过,可到死也仅有两个男人来为她送葬,这或许也是对她生活的另一种诠释吧!让她在死的时候,离开这个悲惨世间最后一程仍然活在自己的爱情之梦中,不必让那些权贵的男人们来骚扰她的清梦吧! 我们可以为书中的爱情感动,可以为书中的人物哭泣,可以为书人的情节而悲伤和惋惜,那为什么不能用一颗宽容与爱的心来面对世间的真实的生活与人物呢?生活当中也有太多如玛格丽特这样的女孩,难道我们就不能够用对待玛格丽特的态度去关爱、同情和帮助那些被迫生活在深渊之中的女孩子吗?我们又为何要用有色眼睛来对待她们呢?她们也是人,也同样渴望爱与被爱,更是有玛格丽特一样的心境呀!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 篇5
《茶花女》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个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哥杰被诱成为交际花,人称“茶花女”。由于环境的原因而堕落得了肺病,她曾经三次立志要把病治好,重新做人,但最终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因为受不了环境的诱惑;第二次是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亚芒受到牵连;第三次是因为病已经到了晚期,最后终于离开了人世。
《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于1824年生于巴黎,1895年卒于马尔利-勒-鲁瓦。小仲马的主要剧作还有《交际花社会》、《私生子》、《金钱问题》等。他在戏剧上提出浪漫主义的观点,引起轩然大波。他以散文般的语言创作出使我们读者仿佛置身于日常生活中。另外,他对于女性的尊重也是令人赞赏的:人们不理解她们就谴责她们,不正确批判她们就藐视她们。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比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艳,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的那一瞬间,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瞬间,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带着芬芳离开了这纷纷扰扰的尘世间。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子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她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奢华生活,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的生活习惯。她毅然认真对待以后的日子,她在试图与之前的一切生活决裂,这一切的一切只为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抽身离去是要花很大的气力和决心的,而且这并不只关乎玛格丽特一人,就像一场地震一样波及四面八方。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可如此大的付出,如此深的磨难,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解和排挤,更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在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自己,这种痛苦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最终,她选择了死亡,一条看似她唯一的出路。茶花孤独的凋零了。
人们都称玛格丽特为茶花女,因为她总是喜欢佩带茶花。我不知道玛格丽特喜爱佩带茶花的原因,不过即使我知道,我还是更愿意称她为玫瑰。
玫瑰不同与茶花,它是那么的艳丽,花瓣是那么的耀眼,身上永远都聚集着众人的目光。因为美丽,所以耀眼,就像玛格丽特凭着她的倾国倾城的美貌,曾经是那么的光芒四射。可是,她最终还是凋谢了,凄凉地凋谢了。性格决定命运,又一次在她身上验证了。她的倔强,她的善良都使她最终走向命运的设置。她的凋谢就如一张纸飞走了,没人注意到,也没人为此感到惋惜或者是悲伤。可悲的社会啊!我仿佛看到她在痛苦地挣扎,听到她在悲哀地叹息。她是在忏悔吗?亦或是在祷告吧……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那么的纯洁,那么得高尚。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就好比是一朵刚刚绽放的玫瑰,那么娇嫩,那么惹人爱,可是她绽放得太迟了,凋谢得太快了,还来不及让人欣赏她的美丽,她的圣洁,却已灰飞烟灭。
如果玛格丽特是茶花,那么阿尔芒则是下面支撑着花的经脉。其实,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将玛格丽特比喻为玫瑰,因为虽然他们紧紧相连,无法分割,但她身上的刺却让阿尔芒感到痛苦,感到烦恼。她身上的刺刺痛了他,让他流血不止,她身上的刺刺痛他了,他为这个伤口感到痛心……
玛格丽特的周围有那么多的追求者、崇拜者,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们看作是那些小小的花蕊呢?那么,玛格丽特理应是茶花女。但是这些人,不过是一些势力的人,他们很快就会拍拍屁股走人的。他们只不过是喜欢玛格丽特的美貌,真心对她的却没几个。最后,她还是得变成没有花蕊的玫瑰。其实,我们也可以把阿尔芒算作是玛格丽特的忠实拥护者。可是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忠诚不同于朋友间的忠诚,不同于迪普拉的,阿尔芒对她的忠诚是对爱情的忠诚,而迪普拉相对于阿尔芒的忠诚,更加难得更加可贵。即使阿尔芒对待玛格丽特是忠诚的,他依旧把玛格丽特折磨得痛苦不堪,他那愚蠢的报复把玛格丽特推向了最痛苦的深渊。
不错,可是她并没有做出什么出卖人格的事。也许有的人觉得她连自己的身体都出卖,她还有什么资格谈人格。但是从她的所作所为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原则。她也懂得爱情,懂得成全,懂得奉献。或许她的身体早已不属于她,可是,她的心,她的灵魂呢?她牢牢地抓住了,就好比你把玫瑰花送给别人,灵魂依旧是你控制。
“一块是告示,写着‘善之路’,另一块是警告,写着‘恶之路’,并且向那些走来的人说:‘选择吧!’”我不知道玛格丽特走的是怎么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的。她有自己的选择,她有自己的信念,她是世俗的,但她依旧走着自己的路。浪子回头这么动人的寓言终究还是没有在她身上体现。她是回过头,可是那只是一段短暂的时间,最终,她还是被逼回了原来的生活中。我们不要责怪她,她是那么的无奈,又那么的无力。浪子回头就是劝告我们对人要仁慈,要宽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那些已经布满创伤的灵魂多一些宽容呢?你的宽容越多,你的爱就越多,你获得的宽容越多,那么,爱你的就越多。
我们丢弃那些玫瑰花,因为它们带着刺,容易把人刺伤;我们不欣赏那些茶花,因为它们既不高贵,也不芬芳。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赞赏的还有什么呢?我们唾弃这样,排斥那样,我们可以接受的还有什么呢?世界上的一切是永远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一点的不足而否定所有的方面。世上没有绝对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玛格丽特,一朵妖艳的花,一朵凄美的花。她的天堂是什么?她的天堂里有什么?我们无从知道,可是我们至少可以了解,了解玛格丽特,她虽然得到了天主的宽容,但她的灵魂却始终是寂寞的,没有人想到过去温暖她的心,没有人想到过去抚慰她的灵魂。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 篇6
世间处处有真情,为何只用有色待;
我本都是善良人,万般无奈入红尘;
青楼之中有真人,只是内心多愁伤。
“妓”这个名词在古往今来都那么地让人生厌让人瞧不起,有多少人因为生活的逼迫而踏入红尘,一发不可收拾,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走出这个红尘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用真心去同情去怜悯这些可怜的人呢?有人说“妓本无情,谁有钱跟谁”可是又有谁真正地想过她们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悲哀,有人会说事实就是如此,这些女人都一些不要脸的女人,可是她们就真的如同人们所说所想吗?难道她们走到这一位也是心甘情愿的吗?或许有这样的吧!但不能因为这些而掳杀了所有的人呀!而《茶花女》这部小说不就正是像我们说明了这些吗?他告诉了我们:妓也是有情有意的,妓也是人更是个女人,也会被情爱所困惑,更是告诉我们妓不是无情之人。
《茶花女》讲的是一名名妓玛格丽特与一位年轻人阿尔芒之间的纯洁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尔芒父亲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再一次把玛格丽特推入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事后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终因心力交瘁,饮恨黄泉,最终也让阿尔芒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
阿尔芒本身就是一个未曾经历过太多世面的年轻男孩,他有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爱,但他泯灭不了男人的那份嫉妒与霸占之心,他也不能够因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一切,他如果放弃或离开自己的父亲将一无所有,他不能如此也不会如此。他爱她,但他不能够摆脱世俗的一切不能够真正地享受体验爱情,他更从心里上没有完全地相信与摆脱玛格丽特的身份与曾经的职业。有人或许说他是造成玛格丽特悲剧的的人,可是难道他不是一个受伤更深的人吗?玛格丽特虽死,而他却在无限的痛苦之中苦熬,这难道是一个想拥有爱情的年轻人应该得到的吗?
也许有人会恨阿尔芒的父亲是他的虚伪、自私把玛格丽特再次推入灾难之中,是他间接地把这个可怜的女人害死的。可是亲为一个父亲的他,为了自己女儿和独生子的幸福他不得不这么做,不得不去求这个可怜的女人,难道这有错吗?他是一个父亲,也是对玛格丽特充满了父爱的,虽然她是个妓,但他对她也是用心对待的,难道这样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吗?从这一点上也更看出了玛格丽特这个女孩的善良、纯真和对爱情的牺牲精神,他可以完全地不理会阿尔芒父亲的话和阿尔芒过着逍遥自在快乐的生活,但她没有,她知道理解这位父亲的辛酸,更不想因为自己而毁了一个无辜女孩的幸福生活。她是最纯洁善良的女孩。
玛格丽特在年纪轻轻就死了,人们会替她惋惜,替她难过,可是这也是她逃脱痛苦生活的好办法呀!“我们像野兽似的到处被人提防着,贱民般地被人蔑视;包围我们的都是些贪得无厌、好占便宜的人。”她明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对放荡的生活要有所节制,可是她没有,如果她对放荡的生活有所节制,就会失去麻痹的效用,自己就更感到无限的空虚,反而会让她死得更早“我们这些人,一旦不能满足情人的虚荣,不能供他们寻欢作乐,就会被远远地丢到一边,我们就只好忍受苦难、度日如年,最后悲惨地死去。我太知道了,哼!我在床上躺了两个月,第三个星期之后谁都不来看我了。”是呀!她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悲悯,她们生活在虚荣之中,也正是因为这些虚荣而把她们带入坟墓之中。
妓也是人,她们渴望爱情,渴望被人爱,可同时她们不会相信也不敢相信爱情。“别人对她们讲爱情,她们早已听腻了,怀疑爱情的可靠性;别人耍的手段她们也熟悉的很,即使有过爱情也都当作商品出卖了。”玛格丽特虽死得早,但她也是幸福的,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体会到了自己一直所期望而又不敢得到的爱情,她知道自己的爱情力量是如此的微弱,但她不后悔,最起码爱过,她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她,只要自己拥有过体验过就足够了。
她的死不难说是可悲与可怜的,虽然逍遥风光地过了自己有限的时光,她一生之中拥有过多少男人,又被多少男人拥有过,可到死也仅有两个男人来为她送葬,这或许也是对她生活的另一种诠释吧!让她在死的时候,离开这个悲惨世间最后一程仍然活在自己的爱情之梦中,不必让那些权贵的男人们来骚扰她的清梦吧!
我们可以为书中的爱情感动,可以为书中的人物哭泣,可以为书人的情节而悲伤和惋惜,那为什么不能用一颗宽容与爱的心来面对世间的真实的生活与人物呢?生活当中也有太多如玛格丽特这样的女孩,难道我们就不能够用对待玛格丽特的态度去关爱、同情和帮助那些被迫生活在深渊之中的女孩子吗?我们又为何要用有色眼睛来对待她们呢?她们也是人,也同样渴望爱与被爱,更是有玛格丽特一样的心境呀!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 篇7
看完《茶花女》后,有幸在图书馆找到安德烈。莫洛亚的传记小说《三仲马传》,这部传记很有用,会解决你对《茶花女》的很多困惑,下面一一介绍。对作者生平和家世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所谓三仲马是指小仲马及其祖父、父亲,这又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自不必介绍,就是《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其实祖父来头也不小,是拿破仑麾下的一员大将军,生于西印度群岛,母亲是一位黑奴,所以作为一个贫贱的有色人种,从一名士兵成长到将军,之间的辛酸万千,总感觉到国外的名人成长中都会有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故事。小仲马生于1824年,是大仲马和一位女工的私生子,这也就使他的成长中充满了歧视和苦难。小仲马的父亲生活风流成性,习惯纸醉金迷的生活,母亲是一位及其善良温柔正直的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然会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茶花女》讲述了一个极其悲情的故事,巴黎妓女玛格丽特和青年阿尔芒的爱情故事,篇幅不长却催人泪下,万千风情感人至深。首先,这篇小说情节很简单,就以爱情为中心贯通全文,外部环境描写不多一笔,故事经过描写也是粗线条的,诸多细节没有透露,这是因为整篇小说是在阿尔芒的大概回忆下完成的。其次,故事结构也完成的很出色,颇具匠心,以一本书《玛侬》把我和阿尔芒联系起来,然后再由阿尔芒讲述了全篇故事,最后又由玛格丽特的日记结尾,中间加上一个聆听的我,结构井然有序同时又完美连接,简直处处是高潮,所以很快便排练成戏剧演出,并获得极大成功。最后,小说的主题很明显,看完都会理解。也许故事的内容很狭窄,但是《茶花女》是突破了爱情故事的,即突破了感情纠葛的范围,已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小说的开始和结尾,作者一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由于我们都拥有小说是虚构的文体这一期待视野,会对这一说法持谨慎的态度。那么看过小仲马的传记,你会愕然发现,《茶花女》竟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据我估算,是八成真实二分虚构,这对小说来说,是很罕见的现象。茶花女的原型是一位叫玛丽。杜普莱西的姑娘,其生平我都不想再介绍,因为和玛格丽特是惊人的一致,而且男主角阿尔芒,无论从名字、经历还是其他都很作者本人有很大的一致性。我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现实中,小仲马和玛丽是在剧院相遇,是在玛丽的邻居帮助下认识了她,而这位邻居真的是做服装生意的。现实中,玛丽确实有肺病,而且她的监护人是一位老头儿伯爵,因为长得像他死去的女儿接近她。现实中,玛丽确实不治而亡,死后她的财产被拍卖。还有其他很多很多,所有这些简直和《茶花女》描写的一模一样!小仲马那样深情爱着玛丽,所以小仲马写《茶花女》时的悲痛心情大家可想而知!
如果你对《茶花女》的故事还有一些疑问,就会在小仲马的生平介绍里得到答案。
(1)《茶花女》里,阿尔芒那么爱茶花女,为什么在茶花女病重死后,他才回来?文中也没有介绍他的去向。对应到现实,因为那时候小仲马和父亲远在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和玛丽也不通信,他是回到法国后才知道玛丽去世这个消息,所以情节里才会有茶花女死后,阿尔芒才风尘仆仆地赶来见她最后一面。
(2)既然茶花女这样善良,为什么作妓女?玛丽出身贫寒,先前是勤劳干体力活的,在她还没找到爱情之前,由于姿色美貌,在浪漫富贵的巴黎被有钱人看上并供养是很正常的事,也就是中国古时候的落入风尘,其实一开始是情妇,接着这种生活习以为常,挥霍成性后,她已经很难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了,于是便做了妓女。再加上体弱多病,离不开看戏跳舞吃饭这些供消遣的活动。那时候的巴黎有很多这样的女子,小仲马作为那个时代的儿子,忠实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
(3)正是由于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他才以“我”“阿尔芒”“玛格丽特”三者完成,“阿尔芒”第三人称的存在,使小说摆脱了自我中心表现主义(第一人称)的缺陷,若以第一人称进行的话,必定会陷入小仲马自我抒情的滥觞,不易得到读者的同情和肯定。而“我”的存在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寄托了小仲马的深深同情。以“阿尔芒”来回忆其实是小仲马在回忆真实的故事,现实中,小仲马和玛丽仅仅在一起两个月便分手了,回想起来必定像一场前世恋爱般恍惚悲情。
(4)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为何叫茶花女?因为现实中玛丽就最爱茶花。
另外,《茶花女》是一部爱情小说,玛格丽特也是我读过的最感伤的女子,小仲马对爱情的剖析也很深刻,阿尔芒和玛格丽特先后叙述了爱情旅程中的苦痛经历,书中也有很多警人名句,让我们对爱情的理解更高一层,这些是小仲马对那次经历的思考,真实感人,比昆德拉哲理式的思考感性的多。《茶花女》之后,小仲马也急速转向批判现实主义,之后的《珍珠女》中,他成长为一位冷峻严酷的道德家,强烈谴责家庭、爱情、婚姻(主要是同情女性和儿童)中的伤风败俗和堕落行为,这就使他的小说更具有了社会意义。当然,这些都是受到小仲马在母亲的经历(他是私生子)以及自身的经历(歧视中长大)影响下完成的。连小仲马也再也写不出《茶花女》这样风华绝代的爱情故事了。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3000字 篇8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ji女的爱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严禁的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ji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ji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 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读到书中这一段时,身为男人的我也忍不住为他的无耻感到羞愧: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顺得像条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凶狠得像条狼,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哎!这世上的猜疑心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呢?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