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之辱续写作文(精选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胯下之辱续写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胯下之辱续写作文 1

  “来来来,看一看,瞧一瞧咯……”晨曦在商贩的吆喝声中醒来,冷冷清清的集市逐渐热闹起来,可有一个人是融不进喧哗的。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浑身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过路人纷纷趋之若鹜,像躲瘟神一样离得远远的。但他的步调从容而庄严,如同一位手握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他完全无视了旁人的目光,低着头,嘴里似乎在呢喃着什么:“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喂!韩信!”身后传来一声粗暴的断喝,旋即有三五个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冲上去围住那个被唤为韩信的男子。韩信微微抬起头,不屑地瞟了他们一眼,道:“请让开!”他的声音虽然小但十分坚毅。“本大爷为什么要让你过去!”为首的那人傲然道。“我只是想过这座桥,请你让开”韩信冷冷道,却不正眼看他。“好小子,敢跟本大爷这么说话的,你还是第一个!”那汉说着,便要去夺他身后的那把剑,“小子,你成天背着个剑满大街晃悠,怎么也不见你杀个人呐?”“别说杀人了,他连杀只鸡都不敢呢!”其中一个无赖应和道,顿时,无赖们哄堂大笑,韩信只是把他的手推开,缄默不言。

  “哟哟哟,小子还敢推本大爷,大爷我看你这剑还是个铁器,不如给我拿回去当烧火棍吧,啊?”无赖们又哄笑起来。韩信面无表情的转身离去,却又被那个无赖揪着领子抓了回来。“还他娘的想走?今儿大爷给你两条路,第一,拿着你那破剑,在这儿把我杀了!”无赖指了指韩信的剑,又抹了抹自己的脖子,接着道,“第二条路呢——”他稍微顿了顿,突然把腿大大叉开,撩起裤摆,指了指自己胯下,“从老子裤裆下爬过去!”无赖们鼓掌附和起来:“对啊对啊,爬过去啊!”

  围观的人们倒也纷纷不平,但都不敢怎么样,这几个无赖可是镇上出了名的地头蛇,要是和他们对着干,后果可没人敢想。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韩信,心里都盼着他能给自己长点尊严。韩信也隐隐地感受到了周围炙热的目光,他把剑从背上摸下来,紧紧地攥在手里,怒火在眼中燃烧着。无赖们见了这一幕,更加来劲了,为首的无赖把脖子往前一伸,叫嚣着:“来来来,往这儿砍!”

  被这么一激,韩信手中的.剑又握紧了几分,剑锋在阳光下闪耀着下,锋芒毕露,显得寒气逼人。”哟嗬,兔子急了,还真要咬人呢?“无赖狂傲地笑着。韩信牙关一咬,眼内火星直爆,拳头一举,心中怒气横飞。突然,他有些嘲讽地想到了什么,握剑的手开始微微发颤,他忽然冷静了下来,莫名其妙地笑了笑。

  韩信缓缓地伏下身子,手中的剑依然没有松开。最终,他跪在了地上。在压迫感中,人们发出一阵惊叹。”喂,韩信,站起来!“人群中爆发出一句不甘的呼喊。继而喊声愈演愈烈。”韩信,别听他的!“”韩信,你是个男人就站起来!“然而,此时的韩信脑海里一片空白,只是回响着自己背书的声音。他刚将头探过去,无赖便狂笑起来,继而夹紧了他的腰,还居高临下地拍着韩信的臀部道:”这条狗,还是很听话的啊!哈哈……“粗野的笑声响彻了整个闹市,人群中已是一片寂静。韩信仍是默默无言地像条低贱的狗一样慢慢地朝前挪去。

  那无赖耀武扬威地得意着:“你们都看到了吧?这家伙就是个孬种,就是个废物!”“废物!废物!”无赖们又开始起哄。

  韩信在无赖们的喊叫中,低着头,爬了过去。在嘲笑和唏嘘声中,韩信随手拍拍身上的灰尘,扬起头,昂首阔步执意向前走去。刚才的一切仿佛与他毫无关系。然而,似乎并没有人注意到无赖胯下那块肮脏的尘土上,隐约留下了点点的泪痕。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韩信的嘴唇颤动着,那把剑在白日的映衬下,金光四射,熠熠生辉。

  胯下之辱续写作文 2

  我实在不明白韩信忍胯下之辱竟如此为人称道。

  如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终老不曾声名四海,以寄食为生,并对给予饭食之人许诺:必有重于报矣,那么我们还会赞许他的隐忍、克制,理性的选择以及远大的抱负吗?不会。

  直到韩信功成名就之时,曾经的胯下之辱倒为他的奋斗史增添了一抹亮色——能屈能伸。

  那么值得称道的是忍胯下之辱本身吗?忍辱,失去尊严,在尊严重于生命的世俗观念下,当众从人胯下钻过,极其难堪,无异于猪狗。

  那是荣辱观极强的时代,但如果韩信真的一刀刺下去,秦朝律法苛严,势必两败俱伤,韩信之举不过徒增笑料罢了。没有人会记得一个草芥之人的傲骨和尊严。

  但是,韩信如果受了胯下之辱,最终没有建立功勋,那么这个插曲也只会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荡然无存,韩信也将被人们嘲笑为胆怯的懦夫。

  别总想着你的尊严不可侵犯,在你没有成功之前,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尊严,虽然这很残忍,但韩信深谙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值得称道的并非忍辱本身,而是韩信日后获得的成功。

  甘受胯下之辱,说明此人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留待有用之躯去完成更重要的大事。值得玩味的是韩信能在转瞬之间,计算着拔剑杀人的后果与钻胯之间的利害关系,并迅速做出判断,这样的迅疾、果断真可算是理性、机敏,或许人们会笑他不丈夫,在乱世,一个一身武艺的男儿,良策在胸的丈夫,地位卑微、贫苦落魄,想要出人头地,活得轰轰烈烈,或许不得不投军从戎,不得不凭借战功而改变命运。那么在建立功业之前,你是要追随怒发冲冠式的无脑勇夫,还是要做韩信这样的人?

  苏东坡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就不会为眼前的小恩小怨鲁莽冲动。可见,韩信绝不会若此苟活于世,他必定有着强烈的志愿而有所作为。因此,值得称道的也并非其受辱本身,而是其远大的抱负和强烈实现的愿望了。

  胯下之辱续写作文 3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首那段历史,是否能够更客观合理地去审视它呢?就让我们从韩信那一幕惊人之举开始说起。

  “胯下之辱”作为一个经典的成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韩信当初甘愿受胯下之辱,最后建立不世功勋,一直为人传诵,于是他便成了忍辱负重的典型。然而在我看来,这实在值得商榷。

  我们读历史,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代人的价值观念。在“胯下之辱”被传诵了近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韩信这一行为自然是很敬佩的,并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其间的社会理念。然而,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站在那个年代的人的立场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件很难让人接受的事情。因为在当时,韩信的举动可谓是前无古人,没有先例。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韩信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话虽如此,勇士要被大众传诵却不仅仅是因为他第一个吃了螃蟹,还需要吃了螃蟹,而人却没事。换言之,就是敢吃螃蟹还不够,还需要不被螃蟹所伤。如果吃了螃蟹,人被毒死了,那大众就又是另一个说法了:这人真傻,吃螃蟹吃死了。同样,韩信如果受了胯下之辱,最后没有建立功勋,人们就会把他说成是胆怯的懦夫。

  诚然,韩信成功了。但是,吃螃蟹的勇士基本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而逼出来的勇士,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勇敢,却未必是他所做的事。韩信应该就属于这种情况。

  首先,韩信忍辱负重,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着实勇敢。钻人家的裤裆,即使在有韩信这样光辉先例的今天,也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的,更何况是在那个荣辱观念极强的时代?

  其次,虽然这是很让人不齿的行为,韩信还是钻了,其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孰视”一词,可见当时韩信心情之复杂。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眼含愤怒的青年,在凝视对方的同时,经过痛苦的心理斗争,最终决定从那个地痞流氓的胯下钻过去。

  那么,是什么驱使韩信最终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如果仅凭勇敢,韩信就该拔剑死拼,杀了对方或者被杀。然而韩信却以惊人的忍耐力,最终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壮举。原因就在于,韩信不想死,也不想因为杀人而获罪,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他还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他渴望得到、渴望成就!而活下去是这一切的基础,哪怕是屈辱地活着。

  这种渴望,我们可以解释成是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韩信就是这样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有志青年,而这份志向,究其根本,就是对利益的渴望。

  韩信“亡楚归汉”,几经辗转,最后被刘邦拜为大将,说到底,他太想有一番作为,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实现自己的利益。在韩信日后的岁月里,趋利之心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韩信趋利并不过分。“靖难之役”胜利后,明成祖朱棣论功行赏,功绩第一的'姚广孝却什么都不要。《明史》记载:“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又说:“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姚广孝其人,前半生碌碌无为,临老鼓动朱棣造反,功成之后却毫无所求,对此我们只能理解为他的奋斗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反观韩信,对于他事汉后的种种行为,绝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更在于自己对利益的渴求。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郦食其说降了齐王,但韩信却为了争功,不惜耗费士兵的性命而自主攻齐,最后还导致郦食其被烹杀,其为人之无义实在令人毛骨悚然,功利之心在此已有所显现。而之后,他又在刘邦危难之时借口“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其利欲熏心,已昭然若揭。

  至此,韩信已然不再是当年那个简简单单的有志青年了。他的志向,一再地驱动着他的贪欲,同时也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死亡。

  在韩信最后的那段岁月里,无论事情如何发展,他始终保持着自己那颗趋利的心,至死也放不下自身的利益。

  平心而论,刘邦对于韩信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作为统兵大将,前有拥兵挟主之过,后有图谋叛逆之嫌,放到哪朝哪代都逃不过一死,而刘邦却只是把韩信降为淮阴侯,可谓皇恩浩荡。

  然而韩信却一直对自己所受的待遇不满,天天发感叹抱怨,“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及至最后临被杀时,还放言:“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韩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道明了自己的心迹,他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听蒯通的话自立为王。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如果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韩信就会采纳蒯通的进言,自立为王,背叛刘邦。

  当年不肯背叛是以为刘邦会满足他对利益的欲望,也不想背上叛主的恶名。作为既得利益者(受封齐王),谁愿意拿荣华富贵下赌注去叛变?而一旦知道刘邦不会满足他的利益,韩信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因为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忠诚无非只是个价码。

  一个贪图私利、不忠不义的人,就其品性,实在不值得追捧和学习。反观后来的岳飞,虽然被冤杀,但自始至终却毫无反意,更无一丝后悔,只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来表达自己的忠贞!

  岳飞虽然是愚忠,但不管怎样,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员大将,岳飞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品性值得肯定,更值得学习。

  “胯下之辱”值得我们传诵和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那份受辱的勇气,以及后来为了让自己不再受辱而不断进取的精神,而不在于对韩信其人的膜拜。其间体现的是“忍辱负重”的真谛,而不该是向往某位历史人物的声名。

  然而两千多年的畸形膜拜,导致了后世一系列丑恶现象的发生。明末清初之际,洪承畴之流,假惺惺地拒降,无非是沽名钓誉,最后仅仅因为皇太极一番微不足道的作秀,就感念恩德,投降叛国。史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难道明朝的高官厚禄不算是皇恩,崇祯为其举办隆重葬礼(明朝以为洪承畴战死)不算是洪恩浩荡?

  如此这般折腾,无非是先赚取忠君报国的名声,接着摆出感念皇太极恩德的姿态,搞得自己忍辱屈服,深受感召投降了敌国。

  一切只为自己的私利!岂不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时,无数生灵涂炭,却没有哪位负重之人出面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他们要的只是名利双收,怎会因天下大义舍生为民?

  胯下之辱续写作文 4

  古今中外军事天才韩信排名前十之内应无异议,没有任何战争指挥经验,23岁登坛拜将,不到四年时间,势如破竹,剪除各方势力,逼使项羽自刎乌江,平定天下。但是,如此旷世军事天才,终其一生却是悲剧收场,这其中除了刘邦、吕后之厚黑薄义外,韩信本人对夷灭宗族之人生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之所以说韩信对其最终人生结局负有责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韩信情商有缺陷。韩信能战必胜、攻必克,所向披靡,需要强大的心算能力,低情商是做不到的。再说其早年能忍受胯下之辱,可见其人能忍辱负重,意志坚定,善于掌控情绪,情商应该说是可圈可点。

  但韩信的情商却有几点致命的'缺陷。其一,为人孤傲。从内心讲,韩信是看不起刘邦的。或许,就没有他看得起的人。甚至,胯下之辱之于韩信并无羞辱可言,而是不屑与鄙视下的阿Q式的自鸣之举。韩信成名之后,感谢张胯之人,便可佐证一二,其心态十分微秒。正因为傲,看不起人,韩信屡屡出言不逊。评价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认为刘帮“好酒及色,素慢无礼”,这也就算了,前者可视为战略上藐视敌人的需要,后者说的也属事实。但后来,被刘邦所擒,由王而候,却看不起同僚,“羞与绛、灌等列”,笑叹“生乃与哙等为伍”。其自负、孤傲可见一斑。能人有傲气,本无可厚非,深埋心底下,化在春风里便是。韩信错就错在因其傲,无视他人感受,冒犯他人而不顾,或者是不知。明知论单挑,刘邦几乎无一项是项羽对手,却当着众将的面问刘邦:“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君臣之礼,荡然无存,刘邦当时之尴尬可以想象。面对如此发问,刘邦终究是刘邦,他一笑而过,脸上没有一丝不悦,从容答道:“吾实不如项王也!”但实际上,心里肯定是万马奔腾。后来,论及“诸将能不”,韩信肩上的傲骨再次突起,说刘邦“不过能将十万”,自己则是“多多而益善”。虽然紧接着以“善将将”;“天授,非人力也”作为解释,算是给刘邦留了面子,也是有所收敛。但,经此一席话,刘邦心里已不再是万马奔腾了,而是万剑悬心啊!面对一个军事指挥才能幂次方于自己,又桀骜不驯的韩信,刘邦怎能安心?就算自己有那个自信,百年之后,子孙有他那个能耐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最终,刘邦对韩信动了杀机,虽虽然有其帝王心术作祟,但对韩信的不满却是早就存在的。说话让人听着舒服,而又不失自己,是情商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这点讲,韩信情商缺陷无疑。

  胯下之辱续写作文 5

  予谓风,岂不为辱之及于蕺、槲乎?槲见辱,虽睥睨,极刚强,终命损于此,反观蕺,面之于辱,不抗之以躯,不搏之以勇,伏于?终日可观乾坤,夜窥北斗。受天之甘霈,接地之恩泽。

  此为忍辱之益也。

  东坡文云:“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而大勇则云:“泰山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为大勇,亦为忍辱也。

  而观青史,忍辱之后,遂有大成者,亦不寥寥。淮阴侯忍胯下之辱,终为大汉首功,太史公忍宫刑之辱,遂着千古绝唱。越勾践忍仆役之辱,便成千秋霸业。此不为忍辱而后功成者乎?

  纵观古今,不甘忍辱而招害者,亦存于史。楚霸项公,不甘受辱,自刎乌江,殊不知,正因身死,坐丧东山复起之机,益沛公之帝业。